记得我从乡镇回市区不久,当时正在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,组织上为此成立了一个新单位。那时的我还有学历和年龄优势,故被组织调入参与单位筹建和工作开展。新单位新气象,除了一把手外清一色的朝气青年,在当时的大院里算是一抹绿光。所有人都干劲十足,但一段时间后便没有了方向。务虚没有经验支撑,务实没有工作职权,大家便用敏锐的洞察力在虚实之间选择了故作繁忙。自此,我们开始潜移默化地营造一种以星辰为伴的对外氛围,好在外人询问工作内容的时候,我们可以总结一句:实在太忙。没有实际工作的加班就像一场表演,而演员的痛苦不在于是否勤劳付出,而在于观众的有无。终于某个晚上,一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,看着领导笑眯眯地弯下了腰,我才明白是我肤浅,更高的表演是为了恭候。
工作过程可以演出来,但是结果却装不出来,不出半年,我们就换了新领导。而单位所形成的舞台惯性不会因为个人离开而土崩瓦解,所有人继续按部就班地维持原貌。年龄上朝气蓬勃,心态上暮气潦倒,但不妨碍我们开始自演自导,观众就是眼前的领导。内耗不一定出现在平级之间的勾心斗角,有时也会出现在上上下下的谄媚讨好。后来,新来几个略带稚气的小伙伴,在陪演了一段时间后,开始以身作则地普及什么是效率。一时间,我早已麻木的神经受到了些许悸动,在泥泞的路上仿佛看到了熟悉的那抹绿光。我们敬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不仅是佩服他的勇气,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吃了,我们才有的吃。在一番新旧意识的碰撞和对于单位里唯一观众的试探下,我们发现很多约定俗成的表演只是有胜于无的外部装饰,但个体是很难违抗这种环境所形成的强压态势,日子里是这样,工作中也是这样。最后,有人重新上台,有人选择下台,也有人在上下之间慢慢隐入尘埃,在不了了之中了了自知其中的成与败。
有一句话叫做人生就是大舞台,进而衍生出人生如戏的哲学道理。有些人不理解其中的含义,浅薄地认为演戏就要不断从外在修饰自己,最后戴上了世俗的面具,沉醉在观众的喝彩中寻求昙花一现的刺激。而有些人深知脚下的大地才是自己的舞台,你这辈子演的只是你自己,外在的花花绿绿是无法表现出内在的价值追求,从心出发才是不枉一生的剧本所需。那些所谓的观众不过是人生中的屡屡过客,真正的观众是褪去流俗后纯真的自己。
百年之后,你是否会在世间留下一缕彩墨,结出真正的繁花盛果,只要不被定义为荏苒蹉跎,那就不算人生的败落,因为这个舞台,你曾来过。
(吏部尚书)